解密城市级元宇宙---第三场元宇宙产业变革驱动力活动

发布时间:2022-06-06 17:00 阅读次数:2197

创创导读

长江商学院创创社区与从2022年3月底开启为期四场主题为“元宇宙产业变革驱动力”的线上活动。此次活动由创创社区「图灵计划@元宇宙」项目组与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 精心策划,是「图灵计划」全面拥抱元宇宙、并从底层AI技术硬核出发,逐浪数字经济的重磅线上活动。

当下,“元宇宙”已经写进了武汉、成都等城市的新一年度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广州地区也在相关产业规划中明确了元宇宙领域的发展方向。而韩国首尔已经宣布是世界上首个加入“元宇宙”的城市。

其实早在30多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为"虚拟现实技术"取名“Virtual Reality”。他畅想:由“灵境技术”触发“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进而把“创造能力大提高”,推动“科学大发展”与“文艺大发展”等。当“元宇宙”和城市产生交集,必定产生无数新的价值。而拥有“元宇宙”的城市,一定是更酷、更有范儿、更有艺术感的城市。

现在的我们也正值疫情胶着期,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那我们如何在特殊时期尽量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新的增长?未来如何连接更多商业场景?元宇宙与文创产业、工业产业、时尚艺术等产业结合的未来发展前景?


本场活动,我们把“城市元宇宙”的精华干货整理如下:


“如何把风格迥异的“元宇宙”相连接”


从VR/AR,到Roblox,从数字人,再到NFT, 这些貌似不相关的产品/技术都被称为元宇宙。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首先,理想的元宇宙应该有哪些属性?未来理想的数字空间应该具备至少以下6个属性:

1、持续性。比如现在进入一个电子游戏世界是没有持续性的,如果这个游戏不盈利了,服务器就会关闭,这个世界就会崩塌。我们想象理想的未来世界应该不依赖于某家公司或者某一个项目,而是持续地存在。

2、高同步和实施性。目前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是可以同步的、互相交互的,但是在虚拟世界中只有小部分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做实时交互,人多了,比如我们今天的线上活动,就只能做单向的直播方式呈现给大家。

3、个体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理想的虚拟空间,不应该让大家只是一个观望者。现阶段,如果我戴上VR眼镜去看节目,那是另一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没有我的存在。

4、经济类型的属性。就像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去创作、可以去创造价值,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去拥有财产、交易和投资,这些是经济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未来的数字世界也应该有这些活动存在。

5、无缝连接。两方面: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无缝连接。首先我们可以更轻易地把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连接在一起。另外是不同的元宇宙之间的无缝连接。未来的世界不应该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宇宙,互相之间没有关系,而是应该互相连接,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一个宇宙跳到另一个宇宙,从一个空间创作的东西可以去另一个空间去用,从一个空间买的东西可以拿到另一个空间去用。

6、真实体验。如VR、AR的技术目前也是在帮助我们提高真实的体验。

未来的、长远的元宇宙应该是具有以上这几种属性的,或者当未来的虚拟空间在以上这几种属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元宇宙。

在我们实现这个狭义的元宇宙之前,任何让虚拟空间可以在某一个或几个元宇宙核心属性上得到增强的技术/产品,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元宇宙。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各式各样的元宇宙产品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如VR和NFT所增强的核心属性不同,带来的应用价值也就不同。但VR和NFT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而只是组成未来元宇宙的一个部分。


“城市元宇宙两大方向:‘由虚向实发展’以及‘由实向虚发展’"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5G/6G)、交互技术(AR/VR)、基础设施建设(智算中心)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如今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感知二维信息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逐步演进发展成为以穿戴设备为主要载体,感知三维全景信息为主的元宇宙时代,这将是一种更具沉浸感、更具交互性、开放性的升维。

不过从当前来看,“元宇宙”这一概念走进大众,更多局限在类似游戏平台的呈现。“元宇宙”本质上更指向的是社会文明在虚实融合空间的重塑,虽然表现形式是虚拟的,但“元宇宙”不是游戏平台,因为它实际上又囊括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面向真实世界的服务内容,真正实现虚实融生的未来数字社会。

SenseMARS平台对杭州西湖景区的三维重建,并部署落地的AR导航导览产品,是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室外AR导航的落地应用案例:在岳王庙,通过金戈铁马的动画,复原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在苏小小的墓前,则通过水墨渲染、诗词勾勒,呈现出一派婉约江南的佳人故事。

城市元宇宙建设主要有“由实向虚发展”“由虚向实发展”两个方向。前者主要通过对现实世界真实体验的数字化(数字孪生)来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升级,后者则主要通过将虚拟世界自我原生(虚拟原生)创造的数字体验真实化(虚实融生)来实现对城市物理现实的感知增强。最终,城市元宇宙建设将有助于将城市中的物理基建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与城市的精神内核有效连接起来,让城市可被感知。

城市元宇宙的实现,依托于商汤科技的三大关键基础设施:引擎基建,商汤科技的SenseMARS平台,能够赋能虚拟世界中“人-物-场”的高质量构建;算法基建,商汤科技的强大算法基建可有效缩短算法的创新及生产周期;算力基建,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于今年初正式启用,是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计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AIDC的超大算力构筑起元宇宙的发展基石。

依托商汤科技原创的SenseCore大装置加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提供强大关键基础设施能力,对构建虚实融合世界来说,将加速“创造”,强化“连接”,推动“融合”。


“每个赛道都能跑出很好的公司,但是不可能一家公司跑出两个赛道”


我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分四个阶段,最早是硬件,硬件包括品牌公司和元器件,第二个是工具引擎,第三个是内容,第四个是场景。

移动互联网其实也是经历这四个阶段,并不能跨越,只能缩短。比如在硬件和工具上做场景,基本上效率是极低的,因为我们公司不做硬件,就做工具和引擎这件事情,站在生态的角度上,其实没有对标的企业。

事实上,每一家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做法是不同的,可能我们对标的企业是别人在手游时代的打法,到VR时代可能会彻底变化,因为每一家公司都在自我进化,进化的逻辑是源于对整个行业的时间点和节奏点的把握。

我认为,单一的产品非常容易被打败,只有成体系化的产品,形成闭环,才能形成比较强的抗击打能力。

总的来说,第一个逻辑,在整个元宇宙的建设,和AR、VR的创业过程中,硬件、工具、内容、场景,每个赛道都能跑出很好的公司。但是不可能一家公司跑出两个赛道,因为整个基因完全不同。第二,小公司干不了太大平台的事情,小公司必须去做跟时间有关的事情、巨头用钱砸不死的事情,必须得非常垂直地去做一些事情。第三,我们从今年数据和去年数据来看,整个AR、VR,包括元宇宙,从开发者数量到落地场景数量都非常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方向,但重要的是找准自己适合的方式切入。

Nibiru睿悦在2014年进入VR行业,经过八年积淀,现在旗下的主营业务可概括为「1+2」,即一个系统,两款引擎工具。


“通过构建线上空间,把各种活动本来就有的连接属性还原回来”


所谓城市,其实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很多社会活动的聚集。人因为有了这样的链接和聚集成为这样一个聚落,有了城市的概念。这个形成城市的过程中的核心是空间。因为有了空间,我们可以在城市中以不同的组织形式,通过人的互动产生庞大的生产力。视频会议软件一部分解决了在线交流的问题,但我们更需要有温度的、实时的、大型的互动方式,Vland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虚拟空间到底是什么?我们其实之前听到过一些关于虚拟空间的讨论。像星巴克这样的空间,是家和工作场合之外的空间,是“第三空间”。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实现工作的数字化,在虚拟空间里实现社交、工作等等,那我们在数字世界里也需要“第三空间”,我们称之为“第四空间”。虚拟空间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如图中所示,像右下角这种线上的展示就是履约效率高,但交互体验一般;左上角的线下活动,交互体验肯定是高的,但是履约效率会低一些,时间上的成本也会高。Vland在做的就是右上角的方式,既实现交互体验高,又实现履约效率高两件事。

Vland想做的,就是通过构建线上空间,把各种活动本来就有的连接属性还原回来。在场景的搭建方式上,Vland和Roblox有类似之处:提供一套工具和相应培训,客户根据自己的活动属性、想搭建的场景氛围等,“像搭乐高一样”自行构建虚拟会场:可以是一个和线下活动完全一样的会场,有舞台、有座位、有签到台。也可以像数旅人的愚人节市集一样,融合更多想象元素。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的虚拟形象进入会场,入场后可以像其他通讯软件一样调控麦克风和摄像头。走在会场里,只有两个虚拟形象在距离足够近的时候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这个设置也是基于对线下会场社交的洞察。真实场景中,几个人可以聚在一起私下讨论,声音也不会被整个会场的人都听到。在Vland的会场里,上了麦克风的主持人说话时全场都能听到,否则要是想和一个人保持交流,你们就要在会场里“同行”。

Vland云现场则提出了“VSaaS”的概念,即Virtual Space as a Service,虚拟空间即服务。当B端要举办活动时,Vland的平台可以让他们搭建一个虚拟会场,可以模拟真实会场,也可以超越真实,自由发挥。



“我们今天做的虚拟空间这件事,如果从赋能物理世界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碳中和的另外一种答案。”


虚拟空间和“工作”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前段时间刷屏了的就是扎克伯格做的Horizon Workrooms。它为什么最重要?其实互联网已经帮我们解决了一部分事情,比如我们已经不去逛商场了,我们在手机上购物;我们可能电影院去的也少了,我们就在抖音上刷刷视频。但是我们在疫情到来之前仍然是去公司的。所以办公其实是一个没有被完全解决好的空间体验。

我们今天可以预见的是,虚拟技术到来以后,无论是在web端,还是在应用端,还是在AR/VR,这个事情如果能解决好,是可以大大提升生活效率的一件事。所以有很多公司都在这上面努力,比如Facebook,还有包括一些韩国公司。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但是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对于空间这件事,其实本质上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没有解决好的我们今天用引擎来解决。这里面有一个新的工具就是引擎。互联网创业者可能对引擎不是很熟悉,相对来说游戏公司比较熟悉。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今天住在一个大城市,实际上是我们需要在这里接受教育、工作、开会、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不用住在大城市了,不用物理的人在的时候,你会住在哪儿?大家还会住在大城市么?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美国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美国在疫情期间,远程工作是长期的安排。我们也看到很多城市成为人们自由迁徙的新目标,比如德州的Austin。在疫情期间德州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个和大家的远程工作有很大的相关性。有了虚拟技术,我们可以选择真的想去的城市生活。我们一般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环境优美的地方,一个是家乡,真的可以陪伴亲人,陪伴在父母身边。这个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都很高的事情。

另外,当我们真的住在了分散的地方,也就没有那么多人提供服务,我们不会有那么多外卖小哥、那么多快递,那我们未来的线下生活很有可能是靠机器人成为物理世界的助手。比如无人机配送、比如医疗、比如餐饮等等。其实当你住到了自己想住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者小城市,你挣同样的多的钱在当地进行消费,这个本质上就是共同富裕,同时可能车开得也少、飞机也坐得少,碳排放也减少。我们今天做的虚拟空间这件事,如果从赋能物理世界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碳中和的另外一种答案。

这样的城市是否出现过?距离我们最近的场景:北京冬奥会的冬奥会机器人餐厅,这样的一个bubble,因为人少,聚集在相对小的环境当中,就需要大量地应用机器人为生活提供帮助。这是非常有趣的、值得期待的一种城市生活。

结语

未来,城市级元宇宙将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灵动空间”,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当下,更可以“回到”过去和体验未来。而AI的进化将真正把现实世界数字化搬到虚拟世界中,同时把虚拟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创造更大尺度、更加引人入胜的“元宇宙”。

届时,生活体验将被颠覆,人与人之间将没有时空的隔阂;文娱体验也将被重新定义,展览、展会将不再停留于表面,人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内涵;工作模式也将改变,尽情释放无尽想象,加速创意与成果的产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彼此共生,没有界限。

元宇宙的概念和技术的提升会对很多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非常值得人们去深度思考。入局其实并不难,「图灵计划@元宇宙」聚焦前沿AI技术及元宇宙话题,期待与广大业内外人士开启“元宇宙”的大门,共同探索元宇宙的无限可能!